不能慣!寶媽不隨女兒心意,被4歲女兒「連踹5腳」 爸爸隨後直接怒還五下:做的漂亮

西門町拓海 2020/10/12 檢舉 我要評論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父母們平常也是對女兒百般寵愛,但有時候過度的寵溺對孩子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反而可能使小棉襖變成刁蠻小公主。
趙女士跟老公只育有一個4歲的女兒,加上平時丈夫長期在外地工作難得回家一趟,所以夫妻二人對女兒一直都是疼愛有加。這次趙女士的丈夫休長假回家,準備好好地陪陪女兒,於是便帶著一家人到商場遊玩。
到了商場之後,女兒因為很想喝飲料,便想著讓媽媽去買,但趙女士認為飲料都是人工添加劑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好,於是便不想給女兒買,但是也先答應了女兒想說等女兒逛完商場就忘記了。



但沒想到,女兒因為從小就被疼愛慣了,看到媽媽並沒有立馬給自己買飲料就生氣地朝著趙女士的小腿上踢了一腳。因為小孩子踢的也沒什麼力氣,趙女士當下也就沒有在意,沒想到女兒看媽媽沒有反應立刻又朝趙女士的小腿踢了5下。

這下,孩子的爸爸在一旁看到女兒的行為,覺得這樣不行,太慣著孩子了。於是就把女兒拉到一邊狠狠的踢了女兒的小腿五下,女兒自然是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又疼又怕當下就大哭了出來。

但趙女士的丈夫顯然不會這麼容易妥協,等女兒停止了哭聲之後,還藉機教育女兒,這樣的行為不僅不禮貌而且媽媽也會疼,在爸爸的循循善誘下女兒這才和媽媽道了歉。



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不少父母們在照顧孩子時不免有些寵愛過度,對孩子的有求必應反而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甚至一些父母還認為是孩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就好了,殊不知,過度的寵愛其實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孩子。




一、過度寵溺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不懂感恩

家長們對孩子過度的寵溺,時間久了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的幸福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體諒父母的工作辛苦。

同時,想要的東西來的過於容易,會讓孩子覺得不用付出勞動就能有收穫,對於生活艱辛的人缺乏同理心,不會為別人著想,不懂感恩,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後融入社會。

 


2、不懂尊重別人

很多父母出於對孩子的寵溺,容易美化孩子的行為而忽略孩子不好的行為。比如打人,搶小朋友的玩具,公眾場合吵鬧等;父母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常常會覺得孩子還小,這些習慣長大了自然就會改了。殊不知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不是長大後改變的。

3、孩子變得更自私

父母對孩子的寵愛最常見的就是體現在對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甚至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覺得別的孩子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這樣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別人滿足他的要求是理所應當,想要的東西也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從而漸漸變得自私自利。

其實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長大了之後也很難自然改正。作為父母,還是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多注意,一旦發現孩子有什麼不好的行為時,家長就應及時制止,並且給孩子立好規矩,教導孩子如何改正,把一些不良的行為扼殺在小時候。
二、父母該如何幫孩子立規矩?

1、把握時機

大量心理學研究顯示:3-6歲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有85-90%的行為習慣、性格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所以家長們在孩子這個階段應多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發現不好的苗頭及時制止改正。



2、跟孩子溝通簡單易懂

家長們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應多些耐心,並且做到盡量簡單,讓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父母的意思。從孩子的獨立能力,禮貌待人,學會感恩等方面教育孩子,盡量簡單化,如「飯錢便後要洗手」「有意見要表達,哭不能解決問題」等。

3、家長們統一立場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全家人一定要統一立場,堅持原則,不然如果爸爸媽媽雖然管教嚴格,但是爺爺奶奶又十分溺愛,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也不利於孩子的教育。事先可以開個家庭會議,全家統一意見,才能教育好孩子。

4、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是模仿父母的。因此父母在日常和孩子的相處過程就要更加註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自然也會跟著父母往好的方向學。



5、制定合理的獎懲制度

在幫助孩子培養改正習慣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獎懲制度。比如孩子如果表現好可以給予一些適當的獎勵,獎勵什麼可以徵詢孩子的意見,可以是看半小時動畫片,一個玩具等。相應的孩子如果表現不好也有適當的懲罰。

另外,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提供改錯的機會,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雖然犯了錯誤但是還可以彌補。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